【林海榜样·李增杰】火场上的“拼命三郎”

发布时间:2017-06-19   编辑:库都尔森工公司(林业局)  来源:  点击量:
[ 加入收藏 ] [ 字号 ] [打印] [ 纠错/意见 ]

在扑救毕拉河“5·02”和陈旗那吉林场“5·17”大火中,林区数千名扑火队员用无私无畏的高尚情怀和新时期务林人的责任与担当,为捍卫“绿色宝库”立下了功勋,谱写了一曲曲荡气回肠的英雄赞歌,库都尔林业局小九亚贮木场副主任李增杰就是其中的一员。

他是火场上的“拼命三郎”,在与火魔的生死较量中,奋不顾身、勇打头阵,始终走在前、干在前;他还是扑火队员的“主心骨”,在危急关头,临危不惧,挺身而出,成功挽救了队员的生命;他更是森林防火战线上的“行家里手”, 专业能力过硬,实战经验丰富,为火灾扑救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姜还是“老”的辣

5月2日下午,毕拉河林业局北大河林场发生火情,库都尔林业局第一批200余名援外扑火队伍第一时间向火场开进。这支援外扑火队伍平均年龄50岁,而40岁的李增杰是扑火队伍中年龄最小的,但他却是一名名副其实的“老兵”,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参加过多少次大大小小的扑火战斗了。就在远征毕拉河之前,他也只是习惯性地和家人说了一句“我上山去打火了”。正是2001到2014年间在防火办的历练,让他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小兵成长为扑火猛将,一步步晋升为副队长、指导员、副主任。凭借出色的专业能力,在2014年11月,他被提任到小九亚贮木场副主任一职,继续分管防火工作,守卫着绿色家园。

李增杰直视着前进的道路,目光是那样坚毅。作为久经火场考验的扑火勇士,直到抵达现场,看着漫天的红云,火灾如此惨烈,着实让他感到震惊。他深知这次扑火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在当天晚上十一点抵达毕拉河后,他决定和队员轻装上阵,星夜驰援。有些队员因着凉和过度劳累而出现身体不适,就在行进一半的途中,发生了一件突发事件。

那是5月3日的早上七点多,李增杰和队员在林间稍作休整,“李芳抽筋了!”队员的一声喊叫惊动了李增杰,只见他反映迅速,立即起身跑到李芳身边实施抢救。他抱住李芳的脑袋,用手掐人中,同时让其他队员掐住虎口,抢救持续了一分多钟,看到李芳逐渐苏醒过来。大家紧绷的神经才松了下来。看着依然虚弱的李芳,李增杰即刻请示库都尔前线指挥部,并派了两名队员把李芳护送下山,嘱咐他们一定要亲手交到医生手中。护送李芳的快速扑火队队长孔庆才事后回忆时,依然心有余悸,“当时很多人都傻眼了,多亏了李增杰主任有经验,抢救及时,否则李芳就有性命之忧了,姜还是老的辣啊。”

“带多少人去,就得领回多少人。”李增杰坚定地说。每走一段路,他就要清点一次人数。在连续走了十多个小时的山路,翻越了两个山头,最终他们才到达指定区域。在毕拉河奋战的五天四夜里,守火线、开设防火隔离带、清理明火、余火……任务一项接着一项,而李增杰始终与队员们并肩作战,一起吃大锅菜,啃馒头,喝着漂着草木灰的山泉水。李增杰这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和作风,让队员们无不为之肃然起敬。

“再大的风雪也要坚守阵地”

在火场上,除了要尽快消灭“火魔”这个大敌,李增杰他们还要对抗另一个“敌人”,那就是恶劣的天气。

由于山高而陡峭,进入火场后几乎无路可寻。为了轻装前进,李增杰和队员们抛下了大部分的行装,甚至连军大衣都没有带。林区早晚温差大,白天气温可达二十五六度,而晚上却可降至零下五六度。 每一场战斗结束后,又累又困,他们席地而眠,早已全然不顾林中地面的阴冷潮湿。更令李增杰意想不到的是,5月5日,火区现场突降暴雪,簌簌的雪花飘落在这片面目疮痍的大地上,不到2个小时,小雪变成大雪,气温骤降至-5℃。下雪,对于这场大火来讲无疑是“神兵天降”,但对于守护火场的人们来说,自然条件变得更加艰苦了。

李增杰心想,这无疑又是另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斗”。他必须时刻警惕着潜在的危险。听到周围树木被雪压折的声响不断,李增杰大喊一声:“这里不能再呆了,赶紧都出来!”话音刚落,一棵树就重重地砸在了帐篷上,所幸无人员受伤。

在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在有限的时间里,每做出一个决策,都免不了要担风险。李增杰意识到,天黑雪大,在野外意外可能会随时降临。当时,李增杰除了负责本单位的队伍,还有小九亚林场的扑火队伍,为了这两支队员的人身安全,他当机立断,带领队员们紧急避险。李增杰在队伍最前面打头阵,在雪中硬是为他们趟出了一条路。但在前进的途中,他却被倒木砸到了脑袋,头上立马就鼓起了半个鸡蛋大的包。“别管我,快走!”李增杰喊着,他不顾疼痛继续前进,最终撤离到了安全地带。“再大的风雪我们也要坚守阵地到最后一刻!”李增杰的声音嘶哑却异常坚定。

没有了帐篷,他们只能在风雪中站立,即使身披防潮垫,依旧抵挡不住寒冷的侵袭,所有人的衣服都湿透了,但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由于在雪中站立太久,李增杰多年的肾炎复发,腿部开始浮肿,他走路时一瘸一拐,已经出现了行走障碍。然而,他却坚持到了撤退的最后一刻,保证每一名队员的安全带回。这段惊魂而又充满温情的记忆,也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孔庆才说出了队员们共同的心声:“李主任就是我们快速扑火队的‘主心骨’,跟着他打火,心里特别有底儿!”

“哪里需要去哪里”

在毕拉河火场撤离仅仅一周的时间,5月17日,呼伦贝尔市陈巴尔虎旗那吉林场发生森林火灾,李增杰再一次跟随库都尔前指奔赴火场一线。

他被分配的首要任务就是查看路况。当天,有60多辆支援的车队在简易道行驶时陷入泥沼中。李增杰接到前指命令后,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在一旁指挥农场的农用车拖拽运兵车,这一站就是十个小时;

他还带领特尼河农场的10台五铧犁大马力农用车,开了60多公里的防火隔离带,这一干就是整整两天。同时,他还丝毫没有懈怠分配给养、带领快扑队员扑打火点……

在火场上,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李增杰的身影。扑火对他来说,如同家常便饭一样习以为常了。但他十分珍惜每一次的扑火经历,都将成为他最宝贵的实战经验!回忆起这次扑火的经历,李增杰依然记忆犹新:“火场共有三个火头,而且林内植被厚,倒木和灌木丛多,扑打有一定的难度。我们下午两点沿着火烧迹地进入火场,直到晚上六点才出火场。打火的时候,脸被烤得发热,所有人汗流浃背。眼看着火舌扑面而来,但我不能后退,当时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人在!阵地在!灭火!不惜一切代价!”李增杰带着这种信念,始终冲锋在前,战斗在前,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大兴安岭人精神!

如今,火场的硝烟已经散去,望着绿波荡漾的林海,李增杰不禁心生感慨:“从迈进防火办的那天起,我已经在森防战线上工作了17个年头了,血脉已经和脚下的这片林海紧密相连。守护好我们的绿色家园是每名务林人的职责和使命,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这片绿色,我无怨无悔……”